学术成果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成果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新能源学院:聚两性电解质水凝胶溶胀-再溶胀-去溶胀的静电/渗透压协同机制,及其程序化变形
生物体能够随捕食、避险等生命活动或环境改变而灵活变化形状。近30年间,人们发展出双层、梯度、取向、宏观组装等策略,设计了众多不对称刺激响应性水凝胶,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复杂精妙变形,理解变形机制。这些水凝胶的不同部位或方向在pH、电、光、磁场、温度、湿度、流体压力等刺激下产生显著的溶胀程度或力学性质差异,形成内应力,驱动整体折叠、弯曲、扭转、隆起、起皱。然而,这些非均相构筑结构是在材料制备过程中产生的...
2024-11-18
阅读全文
Nano Energy|新能源学院在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为一种兼具高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NASICON材料,Na4Fe3(PO4)2P2O7(NFPP)阴极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合成过程中形成电化学惰性的Maricite-NaFePO4限制了NFPP的性能发挥,因此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侧重于借助过渡金属离子掺杂来限制NFP的形成。然而目前对掺杂抑制NFP形成的机理研究较少并且由于掺杂离子本身不具有电化学活性,在低倍率下相比于未改性前会损失部分容量。同时,聚阴离子材料本身的低电导能力进一步限制了...
2024-11-13
阅读全文
AFM: 单原子Co提升BiOCl单晶纳米片CO2光还原效率
团队研究人员利用水热法和N2还原法将Co原子引入超薄BiOCl纳米片中构建了单原子催化剂以提高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在PVP的辅助下制备出单晶BiOCl超薄纳米片,暴露面为(001)晶面,Co原子与(001)晶面中的O原子配位,改变了BiOCl的电子分布状态以及能带结构,提高了CO2的吸附,同时CO2在(001)晶面上形成稳定的Bi-O-C(=O)-Co-O结构单元,降低了反应中间体的活化能以及质子化过程的还原阻力。在300W氙灯照射且不添加任何牺牲剂和助催化剂条件下,Co-BiOCl的CO生成速率为183.9 µmol g-1 h-1,与原始BiOCl相比,该速率提高了约13倍,超过了迄今报道的大多数Bi基光催化剂。该工作为先进CO2还原光催化剂研发,提供了一定的见解。
2024-11-07
阅读全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新能源学院在锂硫电池隔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我校新能源学院储能实验室联合德国亥姆霍兹柏林中心、三峡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近日在锂硫电池隔膜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Safe, Facile, and Straightforward Fabrication of Poly(N-vinyl imidazole)/Polyacrylonitrile Nanofiber Modified Separator as Efficient Polysulfide Barrier Toward Dur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发表在材料科学领域的Top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该研究团队开发...
2024-11-05
阅读全文
Advanced Materials|新能源学院:B位共掺杂结合添加剂钝化策略制备效率>17%的锡铅混合纯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宁波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张为海副研究员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在无机少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B-Site Co-Doping Coupled with Additive Passivation Pushes the Efficiency of Pb–Sn Mixed Inorganic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o Over 17%”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dv. Mater.》。该研究开发了B位共掺杂策略,对锡铅混合纯无机钙钛矿的结构容忍因子进行了调控,以构筑结构稳定的纯无机钙钛矿。利...
2024-10-21
阅读全文
Angew. Chem. Int. Ed.|新能源学院发表在分子水平精准调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新方法
宁波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碳中和实验室联合东华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近期在分子水平调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电催化性能方面取得进展,最新研究成果“Catalytic Edges in One-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分子水平控制边缘位点来优化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以应用于电催化氧还原...
2024-10-12
阅读全文
我校张后程教授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4年9月16日,斯坦福大学的 John P.A. Ioannidis 教授团队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第七版)》。我校张后程教授成功入选“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3),总排名为188969位,在细分领域(Energy)排名为5491/313936。这是张教授第4次入选该榜单。此次张后程教授入选“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既是我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育的结果,也是对我院在新能源领...
2024-10-08
阅读全文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新能源学院发表电催化剂工业应用稳定性评价观点文章
我校新能源学院碳中和实验室联合东华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了展望文章,题为“Scaling Up Stability: Navigating from Lab Insights to Robust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s for Industrial Water Electrolysis”。该文章系统梳理了氧析出反应(OER)电催化剂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应用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挑战,并提出了提升催化剂稳定性和降低成本的创新...
2024-09-25
阅读全文
ACS Catalysis|新能源学院在电子自旋调控提升电催化剂性能方向取得进展
我校新能源学院碳中和实验室联合东华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近日在酸性水氧化催化剂领域取得了进展,最新研究成果“Ferromagnetic-Interaction-Induced Spin Symmetry Broken in Ruthenium Oxide for Enhanced Acidic Water Oxidation”发表于催化领域的顶级期刊《ACS Catalysis》。该研究引入了一种自旋对称性破断策略,通过合成Mn1−xRuxO2金属氧化物固溶体来控制Ru基电催化剂的电子自旋,大幅提升了氧析出反应(OER)的...
2024-09-25
阅读全文
我校两平台入围2024年度宁波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名单
我校两平台入围2024年度宁波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名单近日,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公布2024年度宁波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名单,由新能源学院牵头,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协助申报的“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材料与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和由象山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宁波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顺利入选。宁波市新能源汽车材料与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依托国家“教育强国”项目——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在新能源汽车材料与技术研发和...
2024-09-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