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首页  >要闻纵览  >正文

深耕不辍育桃李——宁波工程学院升格本科20周年纪实

来源: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2024年05月19日

宁工与李泽湘教授团队携手共建机器人学院,做“新工科”建设“探路人”。


宁工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联动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机制。

1983年,宁波工程学院前身宁波高等专科学校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应运而生;1997年,成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宁波工程学院的通知》……

变的是校名,不变的是追求。升格本科后,宁工人接续奋斗,勇蹚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改革“深水区”,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赛道上持续锤炼“宁波辨识度”。

在这个万木葱茏的5月,宁波工程学院迎来了升本20周年纪念日。在高教强省、强市战略的指引下,产教融合、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强校战略有如催征战鼓,宁波工程学院必将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铁蹄飞旋。

培土蹲苗 人才培养应地应时应需

教育是培养“三支队伍”的主阵地,是输送“三支队伍”的主渠道。

建校以来,宁波工程学院为社会输送了10万余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开展各类专业培训40余万人次;学校位列省教育厅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排名第一方阵,留甬率位居市内高校前列,成为扎根宁波、服务宁波的办学典范。

升格本科不只是量的累积,更是质的嬗变。升本后,宁波工程学院传承宁高专“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传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孜孜以求,必有回响。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突击手”“排头兵”。

近十年来,学校以高质量产教融合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以“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形成“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示范。其中,发挥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的“头雁”作用,激活“国家、省、市、校”四级现代产业学院的“雁阵效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添新动力——杭州湾汽车学院与吉利共拓“双元制”联培,毕业生“穿过马路去上班”“订单式就业”;机器人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共同打造“新工科”教育改革先行示范区,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金秋的硕果是对园丁最好的回报。挺进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年度排行榜百强,考研率连年攀升……宁工学子乘风扬帆。2021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研究生联合培养到自主培养的跨越和向更高办学层级的跃升。

岁稔年丰 学科建设赋能社会发展

升本后,学校加速构建适应宁波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产业结构、行业企业发展特点的学科规划。

2010年,学校首次学科建设大会上,确立两个“3+4”学科建设方向,确定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三个学科为主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十四五”以来,学校更是聚焦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积极打造以硕士点授权为目标的学科群建设模式。从2004年的7个专业到今天的48个专业,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近年来,学校建立“重中之重、重点建设、重点扶持、大力发展”的学科分层建设体系,致力于建设“智能+”“纳米+”“安全+”“国际+”四大学科集群服务宁波,深度参与“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根据宁波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设电子与信息、材料与化工、机制与汽车等六大工程中心。

“2006年我刚到宁波工程学院时,整个材料学科只有1台光学显微镜,没有硕博士点,也没有平台。”在学校全方位的支持下,微纳材料与器件创新研究院院长杨为佑从零开始组建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形成了27人的教师团队,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并成立公司推进6英寸SiC衬底的产业化。

历经数载的深耕细作,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如今硕果盈枝。2023年至今,短短一年间,“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先后步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

承星履草 服务地方彰显责任担当

一以贯之,绵绵用力。高专时期“服务兴校”的理念在升本后得到了良好的承袭。

宁波工程学院把宁波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作为淬炼师生能力的“大熔炉”,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育、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优势并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展示了服务社会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2008年,学校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的“双合作”,努力将学校建成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动力源”。

2015年以来,学校坚持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宁波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与地方共建象山、奉化、镇海等县域实体研究院。学校还实施“双百工程”,百名博士(教授)进驻百家企业,就地服务、靠前发力。2018年,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学校作为全国三所典型应用型高校之一获点名称赞。

据统计,近五年学校直接服务企业560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重点企业120余家,社会服务规模累计14.74亿元。特别是对宁波智能交通、港航物流、汽车制造、绿色石化等行业的支撑度日益上升。

从全省首开物流管理专业,到将该专业建设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港口物流教学团队为宁波从“大港”到“强港”的跨越发展贡献了“宁工力量”;智慧交通团队助力宁波交警城市交通“降堵”工作领跑全国、首创“非接触式执法”智慧停车管理模式,参与博鳌亚洲论坛交通规划、象山亚帆中心核心道路规划等项目,声名远扬。

作为国家产教融合和国家教育强国项目建设高校,学校以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综合应用平台新基建为切入口,投资3.3亿元,建成实践实训场所2.1万平米,集聚软硬件资源,将科学研究与地方服务充分融通,按下应用型建设“快进键”。

升本二十年间,本科生数从500余名到1.6万余名,博士教师数从5名到560余名……光阴流转,宁工人春耕夏耘,初心如磐。

耳畔如闻冲锋号,高质量发展“加速跑”。最近,《宁波工程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1983行动”方案》画出了“1个总目标”的路线图,勾勒了“9项计划”“8个宁工”“3大突破”的施工图。全体宁工人必将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早日绘就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