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成果  >正文

Nano Letters: 基于异质原子掺杂有序多孔纳米碳球的高稳定钾离子电池研究

来源:微纳材料与器件创新研究院 时间:2024-09-05 作者:魏启亮,杨为佑 点击:

研究背景:钾由于其类似锂的化学性质、高储量(占地壳的2.09%,是锂的1300倍)以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2.93 V vs. SHE),使得钾离子电池成为先进储能器件的代表之一。由于离子半径大导致的缓慢动力学及显著体积形变,对钾离子电池(KIB)电极材料要求苛刻。硬碳具有低成本、微结构可调等优点,成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核心挑战在兼顾比容量的同时,如何实现循环稳定性的有效强化。

成果简介: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硬碳阳极材料的合成及其高稳定KIB研发。通过结构的理性设计,一方面赋予材料高度有序的多孔球形纳米结构,以增加比表面积、强化互联孔隙结构和活性位点;同时通过S、O原子掺杂,以强化K离子吸脱附及其质量传输效率和容量,所构筑的KIB在2.0 A g⁻¹的电流密度下,展现出~200 mAh g⁻¹的高可逆容量,且拥有11,000个循环后比容量几乎无衰减的高稳定性。该工作以题为:“Extremely Durable K-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atom Co-Doped Highly-Ordered-Porous Carbon Spheres with Nearly 100% Capacity Retention up to 11,000 Cycles”发表在Nano Letters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4c01906)。

图文解析

图1:(a)无序结构与球形有序多孔结构示意图的比较。(b)有序多孔结构(OPS)、无序多孔结构(DPS)和非多孔结构(NPS)中离子扩散路径的示意图。(c)硫/氧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对钾离子的吸附能。吸附钾离子的(d)氧掺杂、(e)硫掺杂和(f)硫/氧共掺杂碳结构的态密度(DOS)。

图2:(a, b) SPC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和(c)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d) SPC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像及相应的能谱(EDS)元素映射图像(C、O、S)。(e)沿下方绿色线的C、S和O的线扫描谱。(f) X射线衍射(XRD)图谱;(g) 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h) PC、SPC1、SPC1.5和SPC2的孔径分布。(i-k) PC1.5的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谱图: (i) C 1s,(j) S 2p,(k) O 1s。

图3:(a) SPC在0.1 mV s⁻¹下的循环伏安(CV)曲线。(b) SPC电极在100 mA g⁻¹下的不同循环的恒流充放电特性曲线。(c) PC、SPC1、SPC1.5和SPC2电极在100 mA g⁻¹下的循环性能。(d) PC、SPC1、SPC1.5和SPC2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e) SPC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流充放电容量特性曲线。(f)含硫掺杂的不同碳基负极在钾离子电池中的倍率性能比较。(g) PC、SPC1、SPC1.5和SPC2电极在2.0 A g⁻¹下的循环性能。(h)不同负极在钾离子电池中的多次循环容量与各种电流密度的比较。

图4:(a)循环过程中高度有序多孔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左)以及多原子掺杂对钾离子吸附的积极影响(右)。(b)循环后的SP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c) SPC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像及相应的能谱(EDS)元素映射图像(C、O、S、K)。(d) SPC电极在原始、放电和充电状态下的C 1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谱图。(e) SPC电极在原始、放电和充电状态下的元素(K、S)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