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首页  >要闻纵览  >正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建设探微

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张晓雁、汪慧 2024年03月08日

高校是一处文化高地,文化是高校之魂。文化的力量,早已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育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举措。我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成了知行合一为统摄、讲实求精为品格、工匠精神为特质的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构架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根梁柱。各学院积极跟进,“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工程在各学院落地生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成长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努力促成校园文化“一院一品”风貌,高扬文化润校旗帜,做到与学校发展目标紧紧相连,与学科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与学校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及重点任务环环相扣,是学校文化建设园圃里百花争艳的根本原由。

本文着重介绍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建设情况,让我们高举文化火把,燃亮精神灯塔,凝心聚魂,奋发进取,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校园梅花盛开

鹭林河畔,梅花探春。俏立枝头,清香满园。如果说“以知行合一为统摄、讲实求精为品格、工匠精神为特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成长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经济与管理学院以“梅花四品”为内涵的“梅香文化”便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动力。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梅香苦寒,迎战未来”的学院精神与学校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与学科和专业建设息息相关,与学院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及重点任务环环相扣,在一代代经管人中传承与弘扬。

春华秋实,硕果芬芳,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师生员工不断挖掘“梅香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大学功能的诸多要素与环节中加以体现,逐渐形成了经管人的气质,造就了经管人“香自苦寒来的坚韧品质、报春不争春的奉献品格、独先天下春的奋斗品性、清气满乾坤的高洁品位”,以独有的“四品芬芳”涵养着经管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

从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展现梅花可贵的品质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济与管理学院自建院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1983年的1个专业,发展成为拥有7个专业、1个硕士点的学院。经管人艰苦创业、一路奋斗。梅花作为经管人的文化标识,象征着他们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生发出的坚韧与傲然。

经管学子在上课

当谈及创设物流管理专业的过往峥嵘时,学院王任祥教授以“奋斗”为关键词徐徐讲述。依托宁波舟山港和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等资源,王任祥教授自2003年任职以来一直致力于现代港口产业与港航经济、航运物流组织与服务、集疏运体系和港航物流系统优化等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坚守教书育人主线,以专业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为抓手,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当时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初衷。”王任祥教授如是说,“产教融合和团队建设非常重要。”在宁波港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缺口为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王任祥教授加强团队建设,贯彻勇往直前、攻坚破难的奋斗理念,调动团队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论文”。“物流管理专业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王任祥教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高水平团队建设困难、科研水平有待提升、教育资源不足等难题。为此,我们自主培养师资,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创融合齐头并进,努力提升平台建设水平。”王任祥教授团队秉持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紧密结合宁波物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勇往直前、攻坚破难,创设物流管理专业。从浙江省最早开设该专业,到将该专业建设成为校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再到成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团队老师循着梅香向“春”而行。

经管学子参加生存训练营

除了深耕专业建设的教师团队,学院还有一个生活德育“王牌”项目——生存训练营,至今已走过17个年头。每年暑假,队员们凭借50元的启动资金在陌生的城市里独立生存。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经管学子尝试多种职业,面临一次次令人难忘的城市生存挑战。活动的最后一天,成员们会将盈余下来的资金回馈社会,开展捐款、捐物、夏日送清凉等活动。队员们百折不挠、努力进取、回馈社会的精神得到当地群众和媒体的大力肯定。近年来,生存训练营不断融入公益等创新元素,多次获评校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市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和“三下乡”国家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

无论是以王任祥教授为代表的经管教师艰苦创业的奋斗故事,还是生存训练营这样的特色品牌实践项目,都充分展现了经管人“香自苦寒来”的坚韧品质,诠释了“梅香文化”的题中之义。

从情愿奉献的行为中阐扬梅花宝贵的品格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学院全体师生在践行“梅香文化”中既锻造出勇往直前的进取争先精神,也磨砺出甘愿奉献、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品格。

柯卫是1983年入校的首批学子,也是首届留校任教的党员毕业生,曾获“我最崇敬的教师”终身奖,她所主讲的会计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三十余载如一日,她坚守教学一线,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行动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正如她在“党员一句话承诺”中说:努力做一个“三心二意”的老师。“三心”是爱心、耐心、责任心,“二意”是对学生在意,让学生满意。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是柯卫对学院梅花精神奉献品格的最好注解。

金小芳和学生在一起

金小芳担任思政辅导员已有十余个年头。这些年,她始终如一地用爱心呵护学生成长。教室、寝室、运动场……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奉献是她工作最亮丽的底色。“去年寒假,我留校过年,芳姐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只要她一来,欢声笑语就会相伴而来。”来自西藏的尼玛加村同学说,“只要芳姐在,我就心安!”每逢春节、国庆等长假,校园里就不如往常热闹。当大部分学生和家人欢聚时,来自省外偏远地区的学生多半会选择留校。为了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金小芳每年春节都会与留校生一起剪窗花、贴春联、吃年夜饭,每年国庆节都陪留校生参加升旗仪式、与学生谈心。金小芳在“育人”这片土地上耕耘奉献着,身体力行地指引着学生前行。

在专业课教师柯卫和辅导员金小芳两位老师的影响下,2013级会计学专业学生胡晗璐毕业后回到家乡霞浦,投身基层,成为一名专职社工,默默践行着恩师们对她的言传身教。基层工作辛苦琐碎,唯有用心、耐心、细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新浦社区中很多都是爷爷奶奶辈的长者,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流利地用“老底子”宁波话与社区百姓交流,胡晗璐苦练方言“口语”,平时坚持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讲宁波话。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她的宁波话水平突飞猛进,工作起来也更为顺畅。社区工作之余,她始终热心公益,并在2018年5月与张人亚党章学堂结缘,以“人亚先锋志愿者”的身份,投身公益讲解服务,每周定期参加志愿讲解,在张人亚党章学堂“言小二”讲解岗上坚守初心,以“一员双岗双建功”为指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年度志愿服务累计时长逾100小时。

“青年有志,当来青志”。经管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积极践行学院梅花奉献品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服务社区老年人群、护绿、献血等不同领域做着贡献。组建至今,学院成立了欣予星行、日心阅益、微语晨曦、朝夕相伴、青春向暖、比邻同行、皓首风华等七大志愿服务团队,获得20余项荣誉。“当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他们稚气、灿烂的笑脸让我开心。我为孩子们上课时他们都听得很认真,积极互动,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日心阅益团队志愿者哀鑫怡想起去士康小学为小朋友授课的场景时说。从响应校内外志愿服务需求,到项目搭建设计,开展青志系列活动,再到后期宣传报道,经管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以“情愿奉献”的行动,传递爱心和温暖。“志愿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体现了经管青年学子的担当。”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主任沈偲澜说。

志愿服务进社区

志愿服务进校园

从老师到学生,从个人到团队,经管人无不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学院“梅香文化”中“报春不争春”的奉献品格。

从勇立潮头的拼搏中光大梅花珍贵的品性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要做到敢为人先,就要有勇立潮头的胆气和昂扬拼搏的锐气。经济与管理学院赵亚鹏、赵永杰、呼格吉勒三位老师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克服各种现实困难,果断接过人才援疆接力棒,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援疆任务,获得优秀援疆人才等荣誉。

赵亚鹏支教期间和当地民警合力救起溺水群众

2017年2月,赵亚鹏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踏上征程,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刚到阿克苏的第三天,他就和当地民警合力救起一位跳河轻生女子,为民族团结作出自己的贡献,广受赞誉。“记得当时是下午1点多,我正在景观桥上拍照,手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红点’,这个‘红点’慢慢朝河中心移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当时指着水面上的‘红点’大声地呼喊同伴。当时,因为女子站在水中没再继续移动,我们还误以为是雕塑。后来,她往河里走了一点,我们一看岸边上还放着一双鞋子,猜想女子可能是要轻生。因为语言不通,加上该女子并没有过激行为,我们就没有贸然上去救人,以防引起误会。和同伴商量后,我留在现场继续观察守护,同伴则去向执勤民警求助,最后大家合力从河里把轻生女子救了上来。”赵亚鹏回忆道。当得知自己和同伴救人的事被媒体报道后,赵亚鹏说,“没什么的,我想大家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都会这么做。”

“要奋斗、想干事、干实事,能够有机会为新疆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将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按照援疆工作的相关要求,切实履行好援疆教师的职责,确保圆满完成任务。”2018年3月9日,援疆教师欢送会上,学院赵永杰老师的话掷地有声。赵永杰是当时参与新疆大学科技学院阿克苏校区援建时间最长的老师。她努力找寻高校科研项目与新疆当地企业技术难题有效对接的途径,实现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努力为阿克苏地区的发展做实事办好事。援疆三年,她建机构、带“徒弟”,扎实履职尽全力,她育人才、促实业,助推发展显实力。

呼格吉勒和同事们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2021年,呼格吉勒赴新疆理工学院支教,匠心相传,精准帮扶。她常思“来疆为什么”,始终不忘初心;常想“来疆做什么”,努力担当有为;常念“离疆留什么”,务必善始善终。她努力做好“传帮带”工作,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自治区教学创新大赛获三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二等奖等。看到自己帮扶的青年教师取得成绩,吉勒老师谦虚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她还作为援疆学校学科带头人,在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欠缺的情况下,主动申请承担《物流自动化技术》《运筹学》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重点参与并指导物流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申报、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等专业建设工作。一路走来,她用脚步丈量疆域,用行动践行初心。正如她所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对外,经管人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攻坚克难,勇立潮头致力于祖国边疆教育的发展。对内,学院始终把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把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迎难而上、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是敢为人先的应有之义。“谢行恒老师在上《微观经济学》时,常常用中国案例来解读抽象原理,增强我们的时代责任感,让我们知道为何学、为谁学。”国贸201班许博说。谢行恒从教十余载,专注课程思政研究,她精心打造“有趣”“有效”“有心”“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学生评教名列前茅,教学业绩连续九年为A。2021年,谢行恒获得浙江省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浙江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微课、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二等奖等。她指导学生许博撰写的文章《我最喜爱的一门课》获浙江省课程思政学生征文本科组特等奖。她所带领的教学团队获得省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这一路走来,她笃定只有奋斗才能成为赢家,不拼搏难以实现梦想,想拥有辉煌人生就必须像严寒腊月中的那枝傲梅一样敢向雪中出,独先天下春!

学院教师集体开展教学研究

从勤勉廉洁的养成中彰显梅花高贵的品位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是经管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命线,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学院将廉洁文化纳入学院文化建设之中,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课程思政廉洁专项建设,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

学院教师许忠达是宁波资深的审计专家,他在长期的地方服务中以严谨、求实、高质量赢得口碑。他曾指导学生获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一等奖。他负责学院实验室建设和设备采购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保质保量完成各类项目。他也在学院相关决策中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确保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经管学子在课堂上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因为经管学院教师勤勉廉洁、以身作则、谆谆教诲、精心培育,才造就一届届廉洁守信的经管学子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

199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俞春科怀揣着炽热赤诚的创业梦想,勇抓时机,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外贸事业版图。他深知信誉的重要性,从不失信于人,也因此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尽管创业过程困难重重,但俞春科的事业蒸蒸日上。20多年的摸爬滚打,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始终牢记《中庸》中的一句话: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梅香文化”的坚韧品质、奉献品格、奋斗品性和高洁品位,经管人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他们身体力行,以涵养铸就学院发展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