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网讯“‘挑战就是机遇,创新就是生命。’这是我的座右铭。”5月16日在阶三201,站在宁工大讲堂主讲席上的院长吕忠达和300多名师生分享了他的工程实践与体会。党委副书记陈方猛主持了讲座。

吕忠达1983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工程力学专业,自1989年起开始了他20多年的工程实践。讲座中,他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专业通俗的讲解、生动的视频分享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与象山港大桥背后的故事。作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杭州湾大桥遇到的挑战,非常人所能想象。“除了潮差大,流速急,大风大雾,沿线浅层气富集等自然条件制约,还存在着工程规模浩大,工期矛盾突出等问题。”但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个挑战都可以把它当成是机遇。”正是这种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杭州湾跨海大桥最终突破了包括“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施工决定设计”等理念和“梁上运梁”、“二次张拉”、“钢桩基础”等技术关键。谈到在考察美国大桥建设管理的经验时,吕忠达说“同学们既要学习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吸取失败的教训,它更珍贵。”
为了说明象山港大桥的桥梁抗船撞柔性防撞技术装置,吕忠达通过视频资料形象演示了这一过程,他说“往往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困难,它常常蕴含在简单之中。”

在谈到工程建设体会时,吕忠达认为,全面摸清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工程成功的前提,准确判断出工程的难点是成功的关键,大胆创新突破是解决工程难点的生命。“工程中的很多问题往往会归结到简单的力学问题,因此,专业基础课千万要重视起来。”
作为一名工程师,他认为“勤”、“勇”、“合”三个字是成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所谓“勤”,即眼勤、手勤、腿勤、脑勤,勤学、勤看、勤问、勤思、勤做,从基层做起,夯实基础,力避眼高手低。所谓“勇”,即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勇于面对失败。所谓“合”,即要有合作精神,要有整合能力,要寻求最大合力。
而如何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吕忠达说,“准确地讲,我校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摇篮,明确定位是第一步”,他建议,明确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导师制,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培养,加强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抢着提问机会,围绕着专业知识、导师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在撞击实验中,你们是如何解决水位的改变对撞击高度的影响的”,吕忠达面带微笑,对同学的善思善问提出了表扬,并进行了耐心讲解。“校长,最近都在谈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教育转型,您能跟我们解释一下吗”,面对这一敏感问题,吕忠达表示学校一定会抓住机遇,争取进入全国应用型技术大学试点学校。“吕校长,在专业学习上我们有时感觉到还需要一些师资的改进。”吕忠达回复在师资方面提问时表示,学校正在加快推进工程师的授课工作,让一批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给学生授课。会场再次响起热烈地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