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纵览

首页  >要闻纵览  >正文

它山之石——研讨会观点集锦

来源:宁波工程学院新闻中心 编辑: 2014年07月22日

校园新闻网讯 7月4日,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第七次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研讨会上,与会各高校代表围绕“协同创新”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探讨。

重庆科技学院校长严欣平认为,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推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长期背靠石油、冶金行业办学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他与在座各位分享了学校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行业紧缺工程技术人才的经验。如实践教学体系中综合性和创新性训练占实践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超过95%,与企业共建综合性真实工程平台等。

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戴国洪认为,协同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如何切实有效地从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过渡到“需求导向”模式,是一个紧迫的课题,解决得好,协同创新工作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他还形象的将协同创新与校地互动做了对比,认为原来的校地互动处于“邦联”状态,松散、短暂,属相对“虚”的组织。协同创新中心处于“联邦”状态,紧密、深度融合,属“实体性”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就是将成熟的“邦联”发展成为“联邦”。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叶树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下进行。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就要高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高校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企业也应该具有战略的思维,借鉴国外跨国公司的项目计划,提前介入到学校,既可以进行企业文化传播,又可以减少员工培训费用。如跨国公司都有教育工程部,而我们的企业却没有。

湖南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理对“全国部分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研讨会”三年来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思考。认为全国八所同层次、同类型、跨区域高校之间以“研讨会”方式联盟,共同探讨本层次、本类型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实践了高校联盟的新模式,是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不甘示弱,谋求集群发展、实施协同创新、试图集体卓越的一个强烈信号,表达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南阳理工学院校长姚锡远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做好“定其型、安其位、循其道、谋其事”四件事。并思考了大学转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转型不能搞大跃进,不能一蹴而就;转型要遵循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行政命令;转型要关注国人对教育文化的认同心理;转型要有中国特色,参考国外经验但不能照搬;转型不仅是形式转型,更是内涵转型等。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夏建国认为,协同创新是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协同创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本科院校依托行业,植根地方,具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天然优势。以技术本科院校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包括: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重构协同创新的组织格局;发挥技术本科院校社会职能,保障协同创新的利益共赢;加强技术本科院校自身建设,提高协同创新的组织能力。

厦门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葛晓宏从协同育人的时代特征和本质要求出发,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多年来办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分别从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统一;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专业群”深度对接“产业链”;围绕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校地、校企、校校、中外、闽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培养亲产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宁波工程学院副校长鲍吉龙介绍了学校“协同创新 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协同创新的四个案例。并提出了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打破学科限制,逐步向跨学科协作、需求导向为主转变;创新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